说起德云社,搁这几年,那可是相声界响当当的名号,岳云鹏那句“满坑满谷”,听着都觉着票金贵得很。
可近来,这风头似乎有些转向。
德云社的堂会,往常那是瞬秒,如今呢?
据说有的场子,售卖半个月,席位还虚位以待。
尤其南边一些城池,二楼寥落的光景,委实有些难堪。
这与往日“千金难买一票”的盛景,简直是霄壤之别。
班主老郭那边倒还稳坐钓鱼台,电影、演唱会、戏曲,多管齐下。
可这番操作,也惹得不少人窃语:这是否过于急于“落袋为安”了?
要说相声这门营生,还真有些个水土不服。
北地听众,听得那是眉开眼笑,可南国听客,兴许就get不到那股味儿。
好比你跟一个不嗜辣之人死劝麻辣火锅,人家没准还觉着你故意刁难。
德云社在南方某些场次的滑铁卢,依我看,这得算上一条缘由。
当然,这几年德云社的巡演过于频密,也是个症结。
早先想瞧一眼,千方百计都难觅一票。
眼下呢?
念及便有,谁还赶趟儿去抢?
再者,一张票动辄五六百,一家老小去捧场,小两千就没了。
现如今大伙儿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,这钱,花得值不值当,可得仔细盘算盘算。
还有一桩事,现下说相声的,可不止德云社这棵独苗了。
曹云金的听云轩、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,还有苗阜王声的青曲社,也颇受拥趸。
更要紧的是,人家的票价亲民啊!
同样是图个乐呵,何必非得挥金如土去看德云社呢?
德云社这几位台柱子,如今都忙着往娱乐圈进军。
秦霄贤涉足影坛,张云雷、岳云鹏登台献唱,郭麒麟更是常驻在综艺节目里。
这年头,相声演员唱而优则演,似乎成了某种圭臬。
但关键是,跨界这码事,真不是谁都能玩得溜的。
就拿岳云鹏来说,唱功嘛,大伙儿心知肚明。
开演唱会,与其说是献艺,倒不如说是粉丝嘉年华。
说白了,就是靠着名头变现。
老郭粉墨登场唱戏,这事儿就更值得玩味了。
票友清唱,自娱自乐,大伙儿还能理解。
但德云社这么一出,就有点“职业选手下场碾压”的意思了。
人家靠这行当吃饭的角儿,心里头指定不是滋味。
实则,德云社所面临的窘境,也折射出整个文娱圈的一个痼疾:当流量变成唯一的金科玉律,作品的品相便会被轻忽。
观众又不是傻子,他们会用钱包投票。
仅从德云社青岛站预售转化率来看,37%这个数字,足堪说明问题。
这背后,是观众对质量的要求日渐拔高,对“情怀消费”愈发审慎。
与坊间认知相左,观众并非厌弃德云社,而是厌弃一成不变的德云社。
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缘由归结为“相声在南边水土不服”时,是否忽略了德云社自身创新踯躅不前的问题?
归根结底,德云社要保住颜面,还得在上狠下功夫。
别光想着圈钱,得拿出真正的好东西,才能不负观众的期待。
不然,再大的招牌,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。
正如老郭自己所言,艺人,当先立德。
盛达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